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答余占之(四)
   答汪清卿
   答程正思(五)
   答汪子文
   答汪圣可
   答 周舜弼(十)
 卷第五十一 (第 70a 页)
  瑞昌蔡氏义学记
九江瑞昌有作义学者其一人蔡季霖也季霖没其子
士仁等脩其屋室赡其供给延名师进宗族乡党而教

之如其父时不敢废来求书其事以示后来者自朱文
公讲学白鹿洞环匡庐山之麓士君子闻风而起者多
矣其在德安则有蔡元思其在瑞昌则有 周舜弼
与其
从弟亨仲孙子仿在都昌则有彭仪之皆卓然为高第
弟子而元思事文公最久辨疑答问必悟彻实践而后
已文公 …… (第 18b 页)
负圣贤而其日暴月弃亦已甚矣今也缘党庠术
序之义建学延师于其家父子兄弟相承而无废吾故
知文公之为教元思 舜弼
之流风遗俗之犹有存者岂
不盛哉虽然宫室不患不尊也像设不患不严也食饮
居处不患不足也必得师焉端其所以为 …… (第 19b 页)
人而已端之之道如何哉因夫乡之父兄若元思 舜弼
之所讲以达朱氏之学溯濂洛而求之非圣人之言不
言也非圣人之学不学也辨似是之非决义利之制断
然不为小人之 (第 20a 页)
元公居浔阳倡明圣贤之学朱文公守
南康讲道于白鹿洞于是环庐阜左右士皆以洙泗濂
洛为宗而李燔敬子吕焘德昭 周谟舜弼
蔡念成元思 (第 14a 页)
。是矩也。实言絜之以矩。则均齐方正。非以均齐方正。释矩也。絜而矩。见于江德功书。即朱子已弃之说。当以 周舜弼
书为定论。赵士纯尝论矩。曲尺也。器也。不可以均齐方正释之。此说甚当。
周尹氏非有国者。而引诗而言。有 (第 489L 页)
  费隐
或者以形而下者。为费。以形而上者。为隐。此不是也。形而下者。是器。非道也。费隐。皆当就形而上处说。盖形而上者。其流行昭著底是费也。其所以然而不可见闻底是隐也。故 周舜弼
以形而上下。分属道之费隐。朱子答曰。只是如此云云。及其后来定论。皆以为费与隐。俱就道上说。今其说详于 (第 227H 页)
之父子兄弟者足法我也。记疏谓在室家之内。使父子兄弟。足可方法。
传十章
所谓(至)道也○按絜知朱子答 周舜弼
书。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与章句或问合。唯答江德功书。有以度物以矩为非者。然熟味传文与章句之意。则 (第 97H 页)
 传十章○絜矩二字。以矩絜之之意。絜以矩之之意。未知何从耶。以章句之意观之。其谓度物而得其方者明甚。且絜以矩之之意。见于朱子答江德功书中。则谚解之释。何为而如是耶。

谚解之释。盖据朱子之与 周舜弼
书。而实违于本注正释之义矣。
 所恶于上。(止)絜矩之道也。○此章皆以好恶二字。解释絜矩之道。而此节 (第 162H 页)
 
学敬对。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性情德行。名异而理同。因性情之自然而致中和。全德行之当然而践中庸。践中庸即所以致中和也。致中和亦可以践中庸也。大本达道之外。既无别讨中庸。则饶说之分得内外工夫者。终未知何据也。
此云君子之道费而隐。而章句释之曰费用之广。隐体之微。则费与隐。皆属道而不属气矣。故儒家相传之旨诀。有以费为所当然。隐为所以然者。有以费为率性之道。隐为天命之性者。皆以形而上言也。读者

不之深省。以费为器。以隐为道。殊不知二之则非是之义。盖由于朱子语录中鸢飞鱼跃费也。有个什么物事。使得他如此隐也之训而然矣。答范伯崇书又以圣人所不知为隐。与章句有异。是记录之误耶。初年之见耶。此不可不辨。而 周舜弼
问以形而上下分属道之费隐。朱子答曰只是如此者。果何欤。
 得一对。费隐皆指形而上而言也。以费隐分道器 (第 221L 页)
。实非朱子之本意。至于语录范书及 周舜弼
问答。准以章句。若非记录之误。必是初年未定之说也。
此云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 (第 221L 页)
 答吕伯恭书曰。数日来蝉声益清。臣台佐谨按蝉

之为物。蜕于土而仙于物。吸晓露之轻清。抱密树而啁哳。依然有清高疏旷底意思。求伯恭于声中。而伯恭之所以为伯恭者在焉。则李文纯之必以此一段喻之于庭草一般意思者然也。方今新秋。禁苑蝉声益清。因物求贤。深有望于殿下也。
好。
 答江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答 周舜弼
书曰。絜矩二字。盖谓度之以矩而得其方。臣台佐窃惟由前之说。以为度物而得其方云尔。则舍我所以为方之道而 (第 100H 页)
  

絜矩说
壬子正月甲子。与晋儿。讲絜矩之义。盖谚解及陶山释义。皆以以矩絜之解之。前后学者。皆依此读。无致疑者。近者。赵玉川因朱子大全中江德功书所谓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云矩絜之说。以为絜矩者。谓絜而方之也。谚解释义。皆非是。振谷李丈从而和之。为选士发问目中。并及此义。独李密翁在世时。以为不然。与玉川,振谷论辨不置。又考出朱子答 周舜弼
书所谓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者。以为證。江德功, (第 427H 页)
周舜弼
两书。皆出朱子。而其所解释相反如此。未知两书先后如何。何者为定论尔。晋儿以玉川说为得本义。且云章句或 …… (第 427H 页)
不方者。皆释矩字之义。余以为以文字语势言之。则答江德功书为是。而玉川,振谷之见得矣。以义理论之。则答 周舜弼
书为有力。而谚解释义及锦水之说精矣。何者。矩即今之曲尺也。以曲尺而度物为方。然后所度之物。得其方矣。 …… (第 427H 页)
此之乖角。况大学文字平易明白。无一句一字艰诘者乎。然则答 周舜弼
书。似为晚年定论。而谚解释义及锦水之说。于义为长。姑存两说。以待异日看如何尔。
体用说
振谷文答晋儿 (第 427L 页)
之致。而其三不字。即上文不得其正之甚者。则不得其正之在应物处。而为有所之所致然者。已甚分晓矣。至于答 周舜弼
语。则曰有喜怒忧惧则四者之发不得其正。无喜怒忧惧则四者之发何不正之有者。义又明白。然则有所之与不得其 (第 186L 页)
一一指摘见教。千万千万。其中亦有顷年所未及究底说得郎当者。未知竟如何耳。絜矩说。以矩絜之之义。在大全 周舜弼
书。与江书径庭。似有初晚 (第 36L 页)
余亦无语而退。然以文义言之。大心说终恐是。
  传十章
絜矩之义。大全答江德功书曰度物而得其方也。答 周舜弼
书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二说不同。而其初晚亦不可考。然矩字直作方义似未稳贴。周书似是定论。盖以矩而度 (第 341H 页)
  传十章
能相问絜矩二字。章句及或问。分明先释絜义而后释矩之之意。先儒多不察此。只见语录矩者心也一段。便认以为絜之以矩则是朱子所尝讥于江德功之言者也。然语类人杰录。不知何故而与他诸录有异。可疑。圣周曰江书既明斥度物以矩之说。而章句或问所谓均齐方正。所谓无不方者。是释

矩字与江书泯合无复可疑。每怪朱子后诸贤孰不读大全。而于此皆不免蹉过。岂为语录矩者心也一句所瞒过。不复致察耶。今得士能明白辨破。深合鄙意。语类泳录如用曲尺为方者也云云一段。颇似分明。其他亦未见释矩以心。独人杰所录如此。决是错记也。(答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矣。又有图。见大全四十四卷六十二板。○更按大全答 周舜弼
书曰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与江书不同。想有初晚之异可疑。见大全第五十卷五十四板。○ (第 359L 页)
 同节朱子所谓此理充塞。即爱之理也。其曰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莽荡无交涉者。皆以此理为主。万物一体。是所谓后来事。(后来事。即朱子说。)果使仁体。必待天地万物然后无亏欠。则虽寻觅于腔子外。何遽至于无交涉邪。
朱子答 周舜弼
曰。所谓心之德者。即程先生谷种之说。所谓爱之理者。政所谓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耳。只以此义推之。 (第 258H 页)
更不须外边添入道理。反混杂无分晓处。若于此处认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转见无交涉矣。盖 舜弼
不就心之德爱之理上认得仁底意思。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故混杂而不分晓。若先识得仁底名义意思。则即此 …… (第 258H 页)
皆以方圆认作天地。故朱子力言当就天地二字上认得。然既认得这天地情状意思。则其体段自不妨方圆。如答 周舜弼
答南轩论满腔子及此一段语是也。有天地而后方有方圆之可言。固是天地以后事。然又岂可谓先有天地而后有方圆 …… (第 260L 页)
 同节来谕。每以仁体之真。仁体之大。对举而言之。既曰亲切的当。普博浑全。又曰真切该遍。愚谓圣贤之言。各有地头。有真切说处。有该遍说处。若随处随语。辄并此两途以求之。则或恐有未尽然者。况真切之中。亦自有该遍之理。不必别取一义以为该遍而对举之

也。
窃谓真以仁之道理而言。大以仁之体段而言。初非两事。然泛然以体段之大而认以为道理之真则不可。来谕所引朱子与门人问答者是也。既认得道理之真。则即此真底。其体段甚大。如朱子此书既言爱之之理便是仁。继以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若不能如高明之言外得意。则以此意求之。恐无害于义理。且有合于论满腔子答 周舜弼,
陈北溪,徐居甫所问诸条。故遣辞之际。不得不以真切该遍。对举而两言之。非故意作两道理以求之也。
 同节 (第 261H 页)
  
论性论理气
按。理气二字。统论天下公共之理。性就自家禀赋上说。性理大全语类等书。皆先理气而后性。恐当移置。如何。○论理气中答石子重心说甚善一段。吕子约心无形体一段及方宾王书。皆论存心之法。非论心之理。恐当移入存心篇如何。
  论仁
答陈明仲书。恐当移入存心篇。答江元适书论求仁精义。移置 周舜弼
书上。使专论仁者。自为 (第 278H 页)
充塞处。最为亲切。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即莽荡无交涉矣。答 周舜弼
书曰。所谓心之德爱之理云云。若于此认得仁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 (第 29L 页)
 絜矩二字。当作絜而方之。意通。
絜矩二字。只是恕之异名。盖心有主张者在。方把那去度物。心无所执之矩而徒自向外措置。欲物之得其方。则吾见其龃龉扤捏。终无底定之处矣。且章句操约施广之操。以此度上度下之此字。分明指说矩字。而今都掉了不看。只就下面无不方各得分愿推行效验处。把作矩字义看。则说得虽新奇。毕竟背却本文上去矣。且

曰矩所以为方者。只是借工人为方之器。以明人之以心度物。亦如工之以矩度物云耳。今乃解作方字之意。则是徒见矩之度处合下方正。遂认矩为方。而不知所以为方底物事已便在度物之前矣。若果如是。则朱子当初训解。只下一方字足矣。所以为三字。已剩演不著题矣。夫矩所以为方而不可便把方为矩。正如天之为圆而不可便指圆为天矣。大全答 周舜弼
书。度之以矩而取其方之云。正与章句文义。吻合无间。今必欲打破以矩之意。乃截断取其方三字。为矩字之训。 (第 271L 页)
则未见得体段。上句固无妨。下句恐未然。愚诚僭妄。窃欲改之曰言名义则体段自见。如何。
 第五条。朱子答 周舜弼
云云。
窃详此书所谓不须外边添入道理。反混杂无分晓处者。正鄙说所据以为證者。高明既引此。而又必以天地 …… (第 352H 页)
 第十二条。先言爱之之理便是仁。则其本然固有之理。完全自足然后。方言即此固有之理其体段浑然与物同体。则语势浑成。未见其夹杂之失。
窃详此一段语意甚好。但此是答 周舜弼
书所谓若于此处认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之意也。非与南轩往复之旨也。盖先须认得此本然固有之理。完全自 (第 354H 页)
于道理上。才有一说。似打得过。便草草打过。以故为说不难而造理日浅云云。今以放过。释打过。恐泛然。
周舜弼(十)
心之分别取舍无不切。是补亡章初本语。见语类。
答万正淳(四)天子可以绝期。可上疑脱不字。盖以后母仪天 (第 95L 页)